沈水名士誉九洲 (1)
标题:《沈水名士誉九洲》 连载1 文章ID:5

    据说,当年努尔哈赤是从浑河岸边走向这个厚重而朴拙的土地上的。当年的老罕王(努尔哈赤)绝对没有想到,三百年后,在他登上浑河岸边第一眼望到的地方,就是一所大学的校址------东北大学。

    东北大学成立于1923年。

    早在1921年,时任东三省巡阅使、奉天督军的张作霖,采纳了奉天省代省长王永江和教育厅厅长谢荫昌“欲使东北富强,不受外人侵略,必须兴办教育,培养各方面人才”的意见和建议,作为抵制外敌侵略的一项举措,决心创办东北大学。张作霖命令奉天省长王永江主持其事。1922年8月,在省长公署成立大学筹备委员会,聘请教育界名流李树滋、范先炬、佟兆元、谢荫昌等人为筹备委员。12月2日,省长公署发布委任令,令莫贵恒筹备理工科,汪兆璠筹备文法科,吴家象筹备干事科。东北大学筹建工作开始走上正轨。

    1923年年初,省长公署批准筹办东北大学,以沈阳高等师范学校改建理工科,以公立文学专门学校改建文法科。并拟定《东北大学组织大纲》,规定设立6科,即文科,理科,工科,农科,商科,法科。每科又设若干系。文法科设中国文学系、英文学系、俄文学系、法律学系、政治学系;理工科设数学系、物理系、化学系、土木工学系,机械学系。该校经费充裕,经费的投入在当时国内58所大学中占第四位。东北大学非常重视师资的质量。他们把视野扩大到全国,不惜重金聘请一流学者到校任教。由于对教师重金聘请、大礼相邀,因此许多国内著名学者和社会名流,都曾到东北大学任教。如曾任外交总长的罗文干,文字学家黄侃,著名学者梁漱溟,文法学家章士钊,建筑学家梁思成,著名学者林徽因,俄文学者曹靖华,清华校长刘仙洲等。1923年4月26日东北大学正式成立。

    在这里,有必要谈一下对创建东北大学起到关键作用、当时叱咤于关东大地的风云人物“东北王”张作霖。

    张作霖,1875年3月19日(光绪元年二月十二日)生于奉天省海城县西小洼村(今属大洼县)。

    张作霖出身贫寒,父亲因赌被人踢死后,母亲改嫁。他也离家出走,为财主喂猪放马。

    张作霖年岁稍长后,参加清军,驻鸭绿江畔。曾为保卫五龙背火药库只身战群匪,得到上司赏识,晋升为哨长。中日甲午战争爆发,清军过江与日军开战,连战连败。战争失败,清政府赔款,张作霖心灰意冷,携一马一枪回到家乡。此时家乡土匪成患,民不聊生。许多"柳子"(土匪)慕张作霖之名,请他入伙。张作霖发誓不做人下人,自己拉起"柳子"另立山头。为筹款弄枪,张作霖血洗日本"双田"洋行,夺钱抢枪,由此名声大振。

  其后,大土匪冯麟阁为吞并张作霖,勾结沙俄军队将张作霖困在入角台。没有退路的张作霖宁死不从,五次突围,全军覆灭。他侥幸脱逃,大难不死。

  张作霖为东山再起,装扮成商人来到奉天,夜闯德国人开办的德合银行,从虎嘴掏出白银五万两,二次拉起"柳子",再次与冯麟阁抗争,最终将其消灭。与此同时,张作霖先后平灭了盘据辽东的各大小"柳子",还在饶阳河消灭了日本关东军的乔本炮兵联队,成为独霸辽东半岛的风云人物。

  清政府惧怕张作霖的发展,调兵数万人,几次围剿,都以失败告终,只好下旨招安,封张作霖为新民府三营统领。张作霖则借此招兵买马扩充势力,又先后被封为五营统领、九营 统领。清王朝覆灭后,袁世凯篡夺民国大权,张作霖被封为中华民国第二十七师中将师长,独霸奉天。其后,张作霖因剿匪有功,又升任奉天督军、东三省巡阅使,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王。

1926年张作霖率军入京,翌年6月18日就任安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,并组成北洋最后一届内阁。

  1928年,奉系军阀抵挡不住国民党的“北伐”,被迫放弃北京回东北老家。此时,一贯支持张作霖的日本人却对他日益不满,原因是张作霖未能满足日本对“满蒙”的一系列要求,并有所抵制。1928年6月初,东北军与北伐军交战失利,陆续从北平(今北京)向奉天(今沈阳)退却。日本驻华公使芳泽谦吉乘机要挟奉系军阀张作霖解决“满蒙悬案”遭拒绝后,日本关东军便策划了一场谋杀张作霖的阴谋。

  1928年6月4日清晨,张作霖的专车开到皇姑屯车站以东的京奉、南满两铁路交叉点的桥洞(今天的三洞桥)时,轰然一声巨响,一代枭雄张作霖终于没能逃过日本人的黑手,专车被日本人事先埋在桥下的炸药炸得粉碎,张作霖身受重伤,4小时后不治身亡,时年53岁。这就是当时轰动中外的“皇姑屯事件”。

    张作霖由一介粗通文墨的草莽武夫,风云际会,乘势而起,终成地位显赫的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。他那种种险恶的遭遇与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传奇,颇堪玩味。

 

(未完待续)

加入时间:2006/3/1 14:12:27 浏览:1761 文章ID:5


【返回上一页】

六竹文学苑小说连载园
2006年3月1日发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