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水名士誉九洲 (2)
标题:《沈水名士誉九洲》 连载2 文章ID:5

    东北大学成立后,张作霖指派省长王永江兼任第一任东北大学校长。

    王永江,(1872~1927)清末民初学者。字岷源,号铁龛。生于辽宁金州。20岁以县试第一考取优贡,步入仕途。至民国7年(1918),升任奉天省长,民国12年(1923),兼任东北大学校长。在王永江任期的三年内(1923-----1926),对东北大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,在他手上培植了大批东北人才。比如,他采取每一县选一名学生方式,严格考核,层层筛选,然后再公费送到国外。这些学生在国外所学涉及农、理、工科,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,后来回到国内,在各地都担任重要的职务,为沈阳,乃至东北培植了各个方面的人才。

    王永江为抵制日货,1921年创办了奉天纺纱厂。王永江使每一县都成为纺织厂的股东,使其成为东北最大企业之一,虽然“九·一八”事变后,奉天纺纱厂被日本钟渊纺绩会社接收,但奉天纺纱厂的变迁,和作为沈阳民族工业兴起的重要标志之一,记录了中国民族工商业兴衰和日本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事实。

    1926年,鉴于军阀混战,王永江借病请假回籍,从事著述。著有《读书偶得》、《铁龛诗草》(二集)、《易原窥余》、《阴符经注》及《医学辑要》、《痼疾窥余》等。1927年,王永江病逝于金州。

    当年,在浑河河畔景色宜人的东北大学校园内,有许多名流、学者,但有一对年轻的教授夫妇却尤为瑰丽夺目,他们就是中国建筑业上的一代宗师梁思成(1901----1972)和林徽因(1904----1955)。

    1928年,梁思成和林徽因受张学良之邀,来东北大学任教,梁思成任建筑系主任、教授,林徽因任美学教授。

    他们在教学方式,及教学内容方面,也是独特和别具一格的。

    梁思成和林徽因都是留学美国的学者,在教学方式上就完全采取了英美式的教学方式,比如:在学派上以“美学与技术综合”为主;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师带徒,座席不按年级划分 ;在学制上设计课不随年级走。整个建筑系开设的课程,基本上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系课程相同。由于刚刚开设了建筑系,系里没有专业的教员,因此,所有的专业课都得由梁思成与林徽因分担。

    在教学内容上,梁思成主讲“西方建筑史”、“中国建筑史”。由于学时所限,一部西方建筑史在一学期内就得教完。梁思成在简明扼要地扩散提纲的基础上,结合构图技巧,对不同朝代的建筑,在比例、尺度、对比微差等规律上作多维度的分析讲解。在教授西方建筑史的同时,梁思成开始着手搜集中国建筑史的有关资料。

    林徽因担任美学和建筑设计、雕饰史等课外还教专业英语课。林徽因以渊博的知识,犀利的谈锋,常常使学生们听得入神。林徽因教学任务非常繁重,但她还是经常给学生补习英语,天天忙到深夜。那时她已怀孕,她毫不顾惜自己,还常与梁思成一起到北陵测绘各种古建筑。

    1930年,梁思成在东北大学教学的过程中,撰写 了《中国雕塑史》,这部约有3.5万字左右的书稿是梁思成讲课时的自编教材。全稿首次采用断代方法,把上古至元明清的中国雕塑史分为13个部分。全文异常简洁,似像当时讲课时的提纲。《中国雕塑史》是梁思成研究中国建筑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“里程碑”。

    1931年,梁思成、林徽因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平。这年9月,因九·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沈阳,摧毁了东北大学。梁思成亲手创建的东北大学建筑系虽然仅存了3年就夭折了。但是在这短短的三年中,却培养了一批像刘致平、刘鸿典、张镈、赵正之、陈绎勤等卓有成就的建筑学者和大师。

 

(未完待续)

 

加入时间:2006/3/1 14:16:04 浏览:1716 文章ID:5


【返回上一页】

六竹文学苑小说连载园
2006年3月1日发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