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得曾经写过儿时盼过年给压岁钱的帖子,其实那时的孩子,不光是孩子,还有大人,除了过年的渴望,就是看电影了。
我记得第一次看电影,是妈妈抱着看《苦菜花》,大约2、3岁吧。因为小,电影里的情节基本都没有什么印象,只记得有着这样的台词:妈妈,苦菜花长不大吧?大意是苦菜花长大了,就不能吃了。
以后上中学,背着父母和学校看了冯德英写的长篇小说《苦菜花》(文革期间,《苦菜花》被诬为毒草),算是补了一课。最近看的《苦菜花》电视剧,跟原创味道就大不一样了。
那时演电影,是公社的放映队轮流在各生产大队放映。一个公社只有一部16mm放映机,看不了宽银幕电影。每个公社近20个生产大队,每个大队一年也轮不上几次。好在我所在的村,村庄密集,离另外的公社也近些,所以看电影的机会多一些。电影总是在学校的操场上放映,周围一圈树林,中间的场地平整而开阔,非常适合演电影。
轮到哪个大队演电影了,一般三亲六姑都要送信告之。孩子们提前早早地就站地方。懂事后,我们家站地方的任务就是我的了。根据看电影人数多少,画一个大大的圈儿,占地为牢,放好小板凳,焦急地盼望着哥哥们快来。要不,一个孩子是看不住那么大地方的,总要被别的孩子蚕食一部分。为了占地方,孩子们,甚至包括一些不害羞、性子燥烈的大人,没有少拳脚相加。我一般文明胆怯些,采取开始多占地方,实在不能全占住了,再适当放弃的方法,避免了不少冲突。
电影一般得等农活儿干完、天完全黑下来才开演。村里演电影,不亚于盛大的节日。所以,演电影的当天下午,队里收工一般较往日要早些,除非队长不高兴,或者他自己因故看不成,才故意晚收工,惹的社员怨声载道。电影开演前,先是大队领导讲话,说一段伟大领袖的最新指示,接着讲一讲新社会的甜,旧社会的苦,翻身不忘共产党,幸福全靠毛主席。最后忘不了告戒革命群众,提高警惕,严防阶级敌人破坏活动云云。
电影终于姗姗开演了。正片前,总要演新闻简报,我们那时叫加演。内容大都是国家领导人会见外宾,其中以敬爱的周总理会见外宾居多,每当总理出来,大家都报以热烈掌声。也有各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的新成就的新闻,时间一般在30分钟左右。
正片开演了,露天的放映场地终于静下来了。电影一般以战争题材居多,我在《电影作文》里有过详述。大多数人都喜欢看打仗的片,还有就是反特片。电影除了国产的,偶尔也演外国的,自然都是社会主义友好国家的。
外国的电影因国度不同,艺术风格也不一样,题材也区别很大。我们总结了这样的规律:越南电影—飞机大炮(正逢越南抗美);朝鲜电影-哭哭笑笑(朝鲜这个民族多愁善感,感情外露,大概哭笑多些);阿尔巴尼亚电影-突然来到,或曰莫名其妙(情节突然,经常让看电影的人不知所措,欧亚文化差异很大的缘故吧);罗马尼亚电影-搂搂抱抱(当时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,在男女接触上是最开放的了);国产电影,新闻简报。
看完电影,孩子们一般得议论一段时间。主要议论电影的情节、正反人物。若是战争、反特片,还的找时间模仿演一下。总是让“地富反坏右”的弟子们扮演反面人物,贫下中农的子女则扮演英雄人物。有时因角色不好分配,或者对英雄人物的理解不一致,孩子们没有少发生冲突。除了口水仗,甚至两派动起手来。比如,看了《林海雪原》,有一个孩子说杨子荣不会滑雪,这下可惹了大祸,几乎所有的孩子都骂他侮辱英雄,是叛徒,吓的这个孩子怕挨揍跪地求饶,想想也够残忍的了。几乎每看一场电影,都要发生冲突,冲突双方几天不说话,直到看了一场新电影。但新电影看完,又有新的分歧,冲突继续进行。
为了看一场电影,影迷们有的骑车跑十几里以外去看。半夜回来,赶上雨雪天,浑身湿漉漉的,辛苦是可想而知的了。孩子们为了专心看电影,得提前把作业做完,还要把属于自己的家务活儿干完。我的任务就是,喂猪,喂羊,堵好鸡窝门(小心黄鼠狼盗鸡)。
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,也偶尔到县城电影院看一场电影。县城有全县唯一的电影院,票价一般就是两毛钱,赶上宽银幕新片才两毛五分钱。我们村离县城大约十公里,上初中时,每年能去看几场。象《卖化姑娘》、《车轮滚滚》、《红雨》、《闪闪的红星》、《决裂》、《平原游击队》(新彩色)等等,都是在电影院看的。谁要是在电影院看一场电影,别的孩子羡慕的不得了,因为电影院演完后,得半年后才能轮到村里露天演。所以,总有孩子们让讲解电影的内容。
还记得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情景,是和村里的知识青年看的,那个王姓知青好心的把票给了一位从农村赶来没有买上票的老妈妈。爸爸也带我看过几次,一般在开演前,给我买点小吃、雪糕什么的。记得第一次吃橘子,就是在电影院看《卖花姑娘》时,爸爸给我买的。一共买了两个,我不知是什么东西,也不知怎么吃。爸爸教我剥皮,我闻到一股青涩棉花桃的味儿,就不想吃了。爸爸生气地说:你知道两个橘子花了多少钱吗?五毛啊,都能买1斤猪肉了。想想这么贵,味道不好也得吃下去了。爸爸一直看我吃完才带我走进了电影院。
我上高中后,就很少在村里露天看电影了。因为住校,半月回家一次,很少凑巧赶上本村演电影。再说学习也紧了,还的帮助家里干些农活儿,邻村演电影一般就不去了。
想想记事以来四十多年看的电影,大部分都是在农村露天看的。工作后在城里电影院倒是看电影越来越少了,屈指可数。近十五年来,每年平均还看不上一场电影。去年配合保先教育,单位组织看了《白山黑水》,是最后一次在电影院看电影了。其实我喜欢很多人在一起看电影,觉得人多,气氛浓,边看边议论,看起来蛮有意思。
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