幸福在哪里?也许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这个答案,可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为什么找到答案的人却寥寥无几?
小时候,幸福的感觉是廉价的,一件新衣服、几颗高级糖果足可以满足。而且连唱的儿歌都是:假如感到幸福的话就拍拍手,假如感到幸福的话就跺跺脚……那是一种简单的幸福。随着年龄的增长、社会物质生活的不断发展,不仅仅我,每个人却又不约而同地很难找到幸福的感觉了,究竟我们要寻找哪一种幸福?不同的人、不同的行业有其不同的幸福,有人认为只有满足了物质上的需求才会幸福,有人觉得只有精神上的愉悦和解脱才是幸福,有人觉得事业上的出人头地才是幸福……现代社会的幸福似乎越来越要凌驾于金钱和权力,纯粹的精神领域的幸福少之又少,即便有也会让别人嘲笑为傻瓜和白痴,在这个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,人们的心境已经越来越浮躁,已经没有空闲的时间来回顾曾走过的路,来品味人生、品味幸福的感觉,为了理想、为了前途、为了事业不断地打拼,这些早已取代了对生活的理解,因为等待我们的太多、太多了。
是的,我们都是凡夫俗子,我们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,我们觉得快乐就是幸福,在有生之年,能够享受到、吃到、喝到、玩到就是人生之福了。固然,幸福快乐是每个人追求的,谁又喜欢与痛苦为伴呢?在法语里,“快乐”这个名词(bonbeur)是“好”和“钟点”两字拼成,可见好事多磨,是论钟头来计算的一种玩意。德语中的沉闷(langeweile)一词,据字面意思直译,就是“长时间”的意思,这也反映着人们对幸福的一种无奈。而中国妇孺皆知的神话“天上一日,下界一年”也表现了人们对天堂那种幸福的渴望,同时也暗示着幸福和痛苦感觉上的差异。永远的幸福快乐是人们的毕生追求,可又无法实现的。在有些快乐之后,是真正的快乐?还是逢场作戏?这也许在每个人心里是最清楚不过的,甚至在有些时候,快乐之后还会体会到更深的苦痛。
那么到底该如何才是幸福呢?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实际上早已为我们讲述了他的观点,在《论语》中,孔子的学生子路、曾哲、冉有、公西华站在孔子身边,向他求教,孔子要他们各自讲出自己今后的志向,学生之一的子路马上表达了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负,他觉得自己倘有“千乘之国”,即使这个国家经过连年的战争,而且又不断发生饥荒,只要交给他治理,可以在三年之内让百姓安居乐业。听了他慷慨激昂的讲述,孔子点了点头。到了冉有谈时,他比较谦虚,认为只要方圆六七十里的一个小国家交给他,只要花三年时间就可以让这个国家繁荣富强,孔子仍未说什么,只是点头。到了公西华,他就更谦虚了,表示自己只希望能当一名好的宰相,相当于现代的外交官。就在孔子与前三位弟子谈完时,发现曾哲正在一边悠闲地弹琴,空子说:“轮到你了。”曾哲说自己与前面同学的志向不同,自己只是想,当春天来了,冬衣一换,穿上舒适的衣服,和几个朋友,到祈水里去游泳,然后唱唱歌,跳跳舞,大家尽情地玩,尽兴之后,唱着歌回家去。孔子听后,感叹地说:“我就希望和你一样。”这段故事非常短,但是充分地表现了孔子对人生的理解,尤其是对幸福的感悟,而且也真诚地表达了他对人生的向往。
幸福不需太多的外在因素,不需华丽的词藻,不需过多的修饰。幸福是历经人生苦乐之后的一种清明,是删繁就简后的朴素,是摆脱俗世喧嚣后的安详,是发自心底的平安。幸福何须太多?
------